![宁夏资讯网](upload/logo/44.png)
余胜良
【念念有余】
村庄已度过生命的旺盛期,开始进入衰退期,可以预料,等守在家中的老人离世,大量房屋或变成无人看守的空房。
前些年我回老家,不断看到村民在自家宅基地上折腾。近些年回老家发现,村庄像是被冻结了一样,街道和房屋都没什么变化。不仅是我所在的村庄,附近的村庄也都如此。
有些老房子被贴上危房标签,一般都是人常年在外地,不回来住的老房子。还有一些年久失修的房屋被推掉,主要是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此外,村庄大量的是一层平房和二层有水泥外墙的楼房,有一户修了三层楼,一层只是作为库房使用,这在村中比较独特。
不仅是连接村庄的主干道,村内道路也修得很好。不过主干道才是核心地带。乡村也懂得注意力经济,人们想要盖的房屋在公路两边,或者村子外围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前些年公路两边原本是农田的,如今这些农田很多盖了房屋。村中间的老宅被废弃。这就是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有一些村庄密集的地方,公路两边都盖了房,原本在田野中的公路变成了村内公路,一方面是因为公路边便捷,另一方面是因为资源稀缺,占有这些资源可以显得更有能耐,方便展示自家实力。公路两边一般都是一个村庄的门面。在城市,大家见面不知道房产情况,但熟悉后,也能从居住小区判断身家如何,房产总能充当门面角色。
房子是门面,在村庄可以简单粗暴地展示家庭的实力,所以农民节衣缩食,在自建房上舍得投入,经常隔上一段时间就翻盖一次。我所知的乡村经过三次自建房高潮包括:上世纪80年代左右,刚从集体经济中走出来,村民大量烧砖自建砖瓦房;1990年左右,稍有积蓄,买红砖建平房;进入新世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年轻人务工赚了钱,又建了两层楼房。楼房二层不装修,基本空在那里。自建房成了一个产业,农村有建房包工队,自建房消化了不少劳动力。
自建房此起彼伏,村庄疯狂扩大,因为收入在提高,都希望改善生活,也因为家庭男丁众多,结婚就要有房。这些都是硬需求。我有个本家就翻盖了三次住宅。有个与我同龄的乡亲已经盖好房,看到邻居建得好,就又翻盖一次,后来他跟我聊起此事时后悔不已。
上世纪70年代出生这一波人,已经改变了生育观念,基本上都要一个两个孩子,家庭用房已足够,没有再建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抢走了大量年轻人,农村自建房已无法吸引注意力,不管位置如何、装修如何,都不如城里有套房更重要。大势所趋,都在城里买房,就只能跟着在城里买,大家比较的要素已经变成城里哪里有房,价值几何。农村房的炫耀价值,还不如房子旁边停着的那辆车价值高。房产依然能让村民把所有积蓄掏出来,不过消费地换到了城市。
这些年回老家,沿途会经过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高铁沿线农民自建房各不相同,有不少是四层建筑,说明当地村民比较富裕,但从外形上看,也应该是多年前建好的,基本上看不到新房在建,也就是说全国各地农民都已基本停止自建房。
村庄度过生命的旺盛期,开始进入衰退期,可以预料,等守在家中的老人离世,大量房屋或变成无人看守的空房。村民只会越来越少。年久失修后,一些房屋倒塌,上面会长出一些杂树,有一些会被勤劳的村民种上菜。村庄会把占领的土地重新吐出来。
政府一直在提倡节约土地,但效果不佳,现在因为城市化,乡村主动停止了建设,城市化集约了大量土地,趋势性的力量形成后,很多年都不会逆转。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