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资讯网](upload/logo/44.png)
从“七星桃花源”出发,沿着“七星河”到“李家大院”寻找古村记忆,“伴山静居”享受半日闲情,“云端西顶”看云卷云舒,“辿里人家”品红油香椿……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西部山区“北斗七星”康养旅游度假区成了群众旅游打卡首选。
近年来,鹤山区抢抓国家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机遇,用足用活脱贫攻坚期、过渡期的政策和资金,坚持“五个一”发展思路,集中连片打造“北斗七星”传统古村落群,实施“引洹入新”水系工程,将散落在太行山深处的古村落串珠成链,构建以水休闲、健康运动、药膳养生为一体的山地康养度假区,走出来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 规划乡村旅游构建“一张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鹤山区优先启动了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王家辿为核心的西部山区特色乡村游,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助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根据王家辿等七个传统村落的天然分布,提出了“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的旅游概念,结合其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确定了以旅游促发展、以旅游带脱贫的发展思路。
政府引导 打造品牌效应激活“一池水”。鹤山区坚持政府统筹、市场主导、独立运营、监管跟进的运作模式,结合“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的发展思路,集中优势资源、融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西部山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统筹整合扶贫、交通、旅游、农业、水利等多个相关部门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带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旅游发展奖补等惠农项目资金1.1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打造王家辿山里人家、西顶村西顶小镇、施家沟李家大院、狐尾沟休闲农庄等旅游扶贫品牌。引进乡村旅游开发企业、生态农业公司和农家乐40余家,形成了“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务工”的模式,困难户人均增收1850元,带动效益明显。
衔接资金 撬动社会资本融成“一盘棋”。为拉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引擎,鹤山区充分挖掘“政府主导、多元融资、利益联结、共创共享”推进机制潜力,利用少量扶贫衔接资金因地制宜采取错位竞争的发展路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融入产业发展。自脱贫攻坚以来,累计投入西部山区扶贫衔接资金6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3亿元。探索建立“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脱贫户”为基本框架的帮扶模式,以及“土地流转”契约联结、“入股分红”长效联结、“产业带动”共享联结和“基地务工”保障联结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和稳固脱贫户增收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文旅产业 赋能民生福祉描绘“一张图”。鹤山区把发展乡村康养旅游作为富民工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高标准新建、改扩建乡村道路377公里,建设健康步道、运动廊道15公里,游客康养运动体验日趋完美。整治水利设施36处,“引洹入新”水系工程将夏季泄洪沟变成七星谷十里画廊和四季景观河。全面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完成43个村文化室、卫生室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实施脱贫户危房改造、传统村落保护、省保民居保护460户,易地扶贫搬迁199户654人。区完善山村用水、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绿化美化荒山、矿坑3万亩,打造村内外景观1150处。另外,在保持山村古朴风貌的同时,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和游客体验,促进了乡村更加生态宜居。施家沟、张家沟等7个村获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姬家山乡获评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乡镇。
村企联建 强化组织建设拧成“一股绳”。乡村迈大步,关键看支部。鹤山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村企支部联建”、“头雁回归引领”新模式,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涌现出党的二十大代表康天平等党支部书记典型。推行“支部+网格+党员”工作模式,成立18支“党员先锋队”,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先手棋”,广泛发动群众扫好“门前雪”、管好“责任田”。同时,将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与“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深度融合,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大讲堂活动,对全区支部书记分批次进行培训,帮助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工作能力,持续通过支部建设聚人心、凝力量、强堡垒。
鹤山区将文旅产业发展,作为资源型城区转型发展的接续替代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并上升为全区三大重点发展战略之一。鹤山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全进一步丰富“北斗七星”康养旅游度假区旅游业态,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质升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